八仙书阁

字:
关灯 护眼
八仙书阁 > 喜唐 > 第 122章 盈利的书坊

第 122章 盈利的书坊

第 122章 盈利的书坊 (第1/2页)

一说书坊颜白就来气。
  
  好好的一个地方印皇叔,印就算了,还光明正大的拿出来卖。
  
  在后世这些都是见不得光的玩意,在这个更看重道德私行的礼教时代,这些人是要找死么,真当御史只弹劾官员么?
  
  他们之所以现在没说话,恐怕就是在等着你犯更大的错误。
  
  大错误才是大业绩。
  
  书坊现在不但负责印刷各种圣人学问的书籍和朝廷的政策教导,还会满足一些老先生出书的愿望。
  
  毕竟,有的读书人,读了一辈子的书,虽说没有封侯拜相,没有位极人臣,但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出书的初心。
  
  出书这事一点都不奇怪。
  
  自古文坛政坛一体,学而优能文,文而优则仕,文人的进身之阶和理想抱负就是做官,最大的心愿就是青史留名。
  
  所以,当官、当大文豪和著书立说三者几乎是融为一体的。
  
  是不能分割的整体。
  
  尤其是那些官员,官做的不咋滴,没有多大建树,但写书的愿望却是到死都未曾忘记,到死都觉得是遗憾。
  
  到死都是初心。
  
  到死他们都觉得,自己的学问是好学问,只不过现阶段的君王看不懂,朝廷的百官都是蠢材也都看不懂。
  
  他的学问才是“一人饮酒醉,众人皆醉他独醒”,需要时间,需要沉淀,后人一定会明白他的苦心云云。
  
  他的学问一定是名垂千古的好学问。
  
  其实想出书的这批人本质无非就是三点,布道,扬名,牟利,牟利是其次,布道和扬名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。
  
  可惜,现阶段著书立说太难了,不是有钱就行的。
  
  在印刷术没出来之前,就拿史记来说,只有区区十多万言的书,但为了重新修撰它,有朝廷支持都用了两年。
  
  再往远的说一点……
  
  大唐武德年间李渊接受令狐德棻的建议,开始大规模的修典籍,耗费的钱财百万贯,参与的人员数以万计。
  
  弘文馆,国子学,司经局和集贤殿,每天至少七百人在抄书,这六百人全是顶尖读书人或是官员。
  
  抄书的人每月俸禄两贯钱。
  
  在武德七年的时候变成了三贯钱,每月朝廷支出一千八百贯,在楼观学活字印刷没出来之前,这些人一直在忙碌。
  
  这里的花费一时间根本就统计不出来。
  
  这还仅仅是抄书人的支出,更别提那些全国各地收集书籍,编撰书籍的人了,这些人风餐露宿,俸禄更高。
  
  直到现在,仙游旁边那个超大印书坊还在夜以继日的印刷书籍,一是给朝廷书库印书,二是给微言楼印书。
  
  现在,只要有书稿,排字之后就能印,一天能印刷四五百本。
  
  如果印刷考卷,那就更快了。
  
  上面几行字,剩下都是空白,不要命的刷一天能刷几万份,如此快捷简单,与竹简时代刻字作书更是无法相提并论。
  
  (以清朝的《四库全书》为例,乾隆时期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、学者编撰,3800多人抄写,耗时十三年完成的大型丛书。)
  
  若是在西汉,朝廷要是像大唐这样准备修书,恐怕倾尽整个王朝之力,也难以为继,难怪很多史籍不找先生读不懂。
  
  因为为了记录,史籍著作上根本就不能详细的把情况说清楚,也难怪先贤的事迹一笔带过,不如此,那工作量实在太大了。
  
  技艺之难,如攀高峰。
  
  虽然到了大唐,技术得到了进步,有阴雕和阳雕。
  
  但依旧很慢,而且好像没有人喜欢阴雕。
  
  都著书立说,都自认为是大文豪了,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书是阴雕,都希望自己字是凸出来的,而不是凹下去的。
  
  都认为自己的大作是煌煌之言。
  
  种种原因加起来,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出一本书,出一本书实在太难了,所以,很多人都把手稿当作传家宝留着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